知否|祖母请孔嬷嬷,和“围魏救赵”有什么关系?
发布时间:2023-09-08 17:15:03 来源:哔哩哔哩

《知否》第六集中,如兰、明兰去前厅,被盛父打板子训斥,罚跪祠堂三日。


(资料图片)

进了祠堂,如兰责怪明兰说:

“你这个软骨头,只有我一个人跟父亲争辩,你怎么连话都不说?

当初替大姐姐夺聘雁,投壶的时候大杀四方,那叫一个果断。如今是怎么了?在祖母那养了几年,就变成这样的软骨头了!”

明兰无奈道:

“五姐姐,你说那么多,父亲可有一个字信了吗?我给你作证,父亲又有一个字信了吗?

五姐姐是舒服日子过惯了,可我打小就知道,形势比人强,无论怎么说,父亲都要信人家的。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?”

如兰依旧生气地说:“你就是一个软骨头,就你这样,就得被墨兰骑一辈子。”

明兰很委屈地埋怨:“本来咱们只是随便跪跪,你再多犟两句,咱们又要多跪上三日,何苦呢?”

如兰不服气的说:“让我忍气吞声,那不能够!墨兰这个小贱人,颠倒黑白,我跟她势不两立,绝不罢休!”

明兰不再和她争辩。

这段故事中,反映了两个问题:

第一、明兰所说的‘形势比人强’,说明“做人做事”应要审时度势,不该事事争强好胜,小不忍乱大谋。

第二、罚跪多出的三日,是由如兰的顶嘴导致。她嫉恶如仇,不能容忍他人的陷害和欺负。

01对于第一个问题,历史上有很多的相似的道理。

公元前187年,吕雉当政,她想立诸吕为王。

她问右相王陵,王陵不同意,说:“当初高帝刘邦曾杀白马盟誓,只封刘氏为王,只封有功者为侯。若非刘氏称王,天下共击之。”

太后不高兴,又问左相陈平和太尉周勃,俩人都说:“高帝定天下,封刘氏为王,如今太后称制,封吕氏为王,没什么不可以。”

太后很高兴,散朝而去。

退朝后,王陵责备俩人对太后阿谀奉承。

陈平周勃则说:“目前情况,当面指责谏诤,我们不如你。但是保全社稷、安定刘氏之后,你不如我们”。

之后,吕太后将王陵移任皇帝太傅,夺相权。王陵遂称病,免职回乡。

后面的历史也证明,正是陈平和周勃的揆情审势,才保住了丞相和太尉的位置。

等吕太后崩逝,俩人才有能力,立马联合齐王刘襄、朱虚侯刘章等刘姓宗亲,携手诛灭了吕氏外戚势力,史称“诛灭诸吕”。

倘若“越王勾践”不懂潜龙勿用、韬光养晦的道理,他也不可能卒灭强吴,成为春秋霸主。

所以当我们形势不如人时,不要意气用事,只凭血气之勇。

当然,如兰嫁人后,面对婆婆给“文炎敬”塞妾氏,也不再像之前一样,大吵大闹。而是默默在雨中哭泣,向文炎敬示弱,让其心疼。

她怕是也学会了这个道理。

虽然对文炎敬是下嫁,但是对婆婆公开忤逆,有理也会弱三分。所以她不再强求,讲道理争辩,而是藏拙守愚,达到目的。

对于第二个问题:

大娘子心疼如兰,找祖母求情,祖母说:

“如儿性子粗,受不得激,也受不得委屈,更没有华兰的盘算,你就该让她在家里,多吃点苦,好好驳她几次闹腾。这才能收心敛气。”

于是提到孔嬷嬷说:

“若是你舍得如兰,我就把她请家里来,好好给两个孩子上上课。若有做得不对的,尽管让孔嬷嬷,拿板子打她们。一来磨性子,二来也当处罚。你那个官人,也就说不出什么话来了。”

大娘子开心极了,说:“母亲这是围魏救赵啊,母亲不应该在闺帏里当娘子,该去领兵打仗。”

说到这里,《围魏救赵》我们都学过,即齐国为救赵国,绕路去攻打魏国,从而引得魏兵回救,赵国之危遂解。

祖母想要替如兰和明兰解围,她不能直接去劝解盛纮,先不说她本身同意,磨如兰性子。即便不同意,她也不会硬刚盛纮,拂了对方面子。

如果从字面意思上讲,“围魏救赵”应该是把盛纮注意力引到别处,不再和孩子们置气。

但是又不符合教育如兰的想法,于是祖母放弃了盛纮角度,转而从如兰方向思考。

如果想达到教育的目的,又不想让孩子罚跪,那就换成请老师上课吧。于是想到了请孔嬷嬷。

和当初齐国使用“围魏救赵”的老套路,是一样的。不过这次被攻打的对象,换成了韩国。

齐国答应了韩国去救助,但是又想削弱韩国。所以一直等到,魏国把韩国打得奄奄一息时,才缓缓出兵,向魏国攻去。

两者皆是以终为始。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,所以方法总是会围绕着目的而变化。

标签: